2007年9月27日 星期四

妙問妙答

今天課堂後,與學生的對答:

學生:「想問一問這個題目怎樣做﹖」

我:「是這樣的,A+B=C,現在我們知道了A和C,所以便可以計出B了。」

「啊!但是A是什麼﹖」

「A是題目已經提供了的」

「啊!不過怎知C是什麼﹖」

「C也是題目提供了的」

「這個B呢﹖」

「A+B=C,我們是用A和C計出B的。」

然後,另一個學生問了相同題目。跟著……

學生:「不好意思,我也想問剛才同學問的問題」

我:「哦。其實是這樣的,因為A+B=C,所以B=A-C。現在我們知道了A和C,所以便可以計出B了。」

「哦……A+B=C,所以C便可以計出來了﹖」

「不是,A和C是題目提供的,我們要計B。」

「唔……但A是怎樣計的﹖」

「A是題目提供的。」

「哦……然後計C出來。」

下刪數萬字!

拙句

花無酒

良晨美景當一杯
無壺無酒草木灰
雖說花田意勝酒
只是不沾枉為遊

盈有缺

滿月當空 正好映人間佳節
月盈光盛 卻是照孤枕無眠

別以滿月映人間
即道人間是佳節
當記佳節亦孤枕
便是孤枕更無眠

2007年9月26日 星期三

中秋月明

雪:

八月十五日,中秋節,在妳最新的相片中,掛在法國的卻是一勾彎月。即使香港圓月當空,過去幾日的大雨難得在佳節小歇,也不見得過節氣氛特別濃厚。在成長的過程中,經常埋怨節日氣氛一蟹不如一蟹,我開始懷疑,真的是社會改變令節日氣氛不再,還是我的改變使節日氣氛離我而去。

相信妳是很念掛香港的;不然,應該不會記起以農曆定位的中秋節。過去的中秋節大伙兒也不會有甚麼節目,不知怎的,今年卻感到份外孤寂,或許是因為這種連短訊也消失的感覺(當然不是怪責別人,因為我從來也是「惜字如金」的)﹖

中秋節快樂,給身在遠方的妳和戴安娜(她正在美國渡假)、也給各位我想送上祝福卻沒有的朋友。

2007年9月22日 星期六

莫把港交所作田亮

政府透過外匯基金,動用公帑增持港交所、成為法例下「特許」的單一大股東。港交所董事David Webb在其個人網站大開政府玩笑,引述消息指政府將收購惠康、百佳的母公司,以控制食品價格,同時亦考慮增持兩電。看似天方夜譚,但政府既然需要「收購」港交所、以股東身份「推動金融發展」,以股東身份「確保消費者權益」、「推動環境保護」又似乎並無不可。畢竟,政府利用公帑、挾上市公司作策略發展的事,本來就是意想不到。

蘇偉民教授早前在《經濟日報》撰文,認為不應以「陰謀論式的猜測政府的增持目的」,應該「接受這是香港金融布局藍圖的一步」,有助香港「和內地的金融市場增加融合」。

政府是市民的代理人,外匯基金是公帑、更是保衛香港聯繫匯率的支柱。現在政府動用公帑入市,開宗明義表示「並非純粹為投資」,但真正原因卻只以「希望以股東身分推動交易所的工作,及加強與內地在市場的融合」含糊其詞,引致市場上對增持目的出現多種猜測、莫衷一是。即使市民或評論者,不對政府舉動作「陰謀論式的猜測」,要求政府清楚詳細交代動用公帑的理據,絕對是合情合理;要不然,審計署應可關門大吉,而應科院的十八萬「顧問費」,市民也大可當作是「應科院風水布局藍圖的一步」。

現在港交所是香港僅有的證券交易所,很容易令人誤會「收購」港交所是「推動金融發展」所必須。事實上,證券交易所與街市無異,同是為了減低買賣雙方耗於搜尋對方的交易費用而設,並非必然以一所機構包攬其事;香港以往曾有四間交易所並存的時代、美國也存在多於一間交易所。現在港交所的「獨市生意」,是由政府以法例確立。資訊科技發達,香港的確可能只能容納一間證券交易所,但以法例—而非市場競爭所促成的壟斷,無從證實這個假設。可況,競爭下的市場倖存者,以質優價廉取勝;面對隨時可能出現的潛在競爭,又必須保持質素及檟格上的競爭力,這亦非人為壟斷所能達到。由此可見,開放競爭、以質優價廉的服務吸引全球資金,這才是「香港金融布局藍圖」重要的一步。

中國國內以至其他地區的企業選擇來港上市,無非是香港的完善法制、穩定政策、資金自由流通等因素吸引大量國際資金,使企業對透過在這個國際金融中心上市增加知名度、改善管治,趨之若鶩。放棄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反而希望以行政主導的手段與內地金融市場加強融合,從而推動金融發展,恐怕是捨本逐末。

想起田亮,一個憑藉其體育成就加上俊朗外表,使廣告及演藝界趨之若鶩的年輕運動員。後來,他為了全力投身演藝事業,影響了以多年艱苦操練換來的體育成就。結果,缺乏體育成就作支撐的知名度急遽下滑,田亮當不了明星、也做不成運動員。田亮的路是自身的選擇,港交所的路,又應由誰來決定﹖

修改版9月19日刊於蘋果日報論壇

more on 自由市場blog

2007年9月19日 星期三

本週一二事

雪:

本週完成了兩件事,心裡輕鬆不少。第一件事,是昨天做完了一個「收生講座」,過程順利,再加上一、兩個「同學」的「唔該」,總算感覺良好。第二件事,今天要向教授「交功課」,日積月累,總算做了一點東西出來。本來很怕教授會說:「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還好教授也挺滿意。

為了找妳要的三鷹之森美術館相片,間接令我重温去年的日本之旅。近一星期的旅程,兩天於仙台、其餘在東京。我發現,自由行的旅程,記憶總是較深;每一頓飯,無論是貴是便宜,都能記起。

幾天前開始牙痛,事源本人天生異稟,智慧齒橫生,不時隱隱作痛。習慣了,但少不免坐立不安。



2007年9月15日 星期六

神奇之轉

真的很神奇,到此試試,看看你見到順時針,還是逆時針轉﹖我首先看到的是順時針轉,後來卻發現有技巧可以看到逆時針轉。解說請




2007年9月14日 星期五

短期

雪:

今天看了貽興王的專欄,才發覺這是他於蘋果的最後一篇專欄,如果不是無意中發現,可能從來不知道他的文章曾經出現過。常言道(抄林夕的):輕輕的他走了,正如他輕輕的來。

他最後的一篇文章,名叫「短期」,內有「常常會有些奇怪的小願望希望能夠在這短暫的一生裡達成」、「說明了不會長久」、「要完,始終還是要完的」,令我想起自己,也想起妳。 妳的旅程,如你所言,不知不覺只餘下二個月;他日躲在熟悉的被窩中,不知會作何想﹖

如果是我,我會預知到,因為過去幾十年,我都是在如此的循環中。過程中,因為壓力、懶惰種種原因,總是錯過很多;過去了,又會有點自責。當然,下次還是再犯。

妳要努力、努力、努力,把握餘下時間(當然,又不一定要夜宿於旅遊巴)。

新聞一則:陳方安生宣佈參加港島區立法會議席補選,有點峰迴路轉。

2007年9月10日 星期一

海洋公園加價,干卿底事?

海洋公園加價一成,電視報章總愛找一些使用者問問意見,其實我很懷疑這些訪問的作用,難道會有使用者同意加價﹖更奇怪的是,有些報章和一個李華明議員均指,海洋公園加幅超過通脹、又未有新項目落成,加幅不合理;看來,只欠還未上街示威。

海洋公園,横看豎看也不是生活必需品,加價過高,不去便成,大呼小叫幹什麼﹖香港人,把愈來愈多的東西看成自己的「權益」了。

廣告一則

兩篇以獅子山學會名義寫的文章。

沒有贏家的強積金制度, 信報, 9月3日

社企毋須政府推動,信報,9月10日

如無意外,以後信報逢星期一均會有獅子山學會的文章,有興趣可到獅子山學會網址觀看。事先警告,可以是很悶的。

2007年9月5日 星期三

生日與葬禮

雪:

開這個題目,不是故意跟妳過不去,而是妳這個生日跟葬禮真的有點相似。不是嗎﹖人都不在(香港)了,身邊的人還默默為妳送上祝福,更有送上蛋糕、蛋撻、白飯的朋友。分別在於,葬禮時看不到的,透過科技,在這次生日都可以看到。不是開玩笑,我一直認為葬禮時的來賓目數,或多或少反映了我在社會的價值。

人走茶未涼,妳的很幸福。

2007年9月3日 星期一

子女的事,誰負責﹖

兩名神童,跳級入讀大學,喚起社會對培養資優生的關注,不少意見認為政府支援資優生的配套不足。另外的兩名幼童,因被獨留在家而遭嚴重燒傷,部分團體及評論立即指控政府資助托兒服務不足。兩件背景宛然不同的事,卻得出相同的結論:政府應加大對市民子女的資助。

貝加(Gary Becker, 1930 - )在其《家庭論》(A Treatise on the Family, 1981)中,曾把經濟學「融入家中」,為生兒育女進行經濟分析,。養育子女不是易事,即使不一定需要電視廣告所說的四百萬,由此而來的日常開支、家務、減少甚至放棄工作時間等等投入,肯定所費不菲。投入浩大,必有所值。生兒育女的「回報」,可以是中國人所說的養兒防老(投資性的),也可以單純來自看著子女成長的滿足,亦即中國人所謂的弄兒為樂(消費性的)。投入成本與所得「回報」的變化,影響著生兒育女的決定,。

莫論生兒育女是否一個經濟計劃,在現今社會,相信無人反對生兒育女是一個有計劃的決定。除非其間突逢不幸,否則父母能否抽空照顧子女、經濟能力能否負擔僱用傭人、家人親屬能否相助等等,應早在決定生兒育女前便能預見。因此,以避免依靠綜援、父母均需在職工作,作為獨留子女在家的理由,進而要求政府加大資助托兒服務,實在令人難以接受。

至於資優兒童的培訓問題,則要回到政府資助教育的理念。要求市民接受免費並強迫的基本教育,並不是政府(或納稅人)對提供教育有必然義務,而是這樣有助市民「知書識禮」、認識社會慣例、規模,減低社會交易成本。至於再進一步,對於能增加自身「謀生能力」的人力資源投資,應否以稅款資助,則有商榷餘地。畢竟,人力資源的定義是多方面及不斷更新的,政府實難照顧周全。對於天資有缺憾的小童,基於社會道德,或許應對其加大支援;對於天資優良的神童,是否應該以稅款、貧病者的福利,代其家長「投資」,則值得深思。

資優生及其家長的無奈,相信來自教育選擇的限制多於資助的多寡。政府直接資助的學校,從來趨向單元(官員的訊息費用奇高也),恐怕即使多辦幾間「資優學校」也難以滿足資優所需的多元發展。與其讓官員以一套規則推動資優教育,不如以學券制開放教育市場,讓市場參與者各出奇謀滿足資優生/家長,也讓家長對其資優子女的額外投資付鈔。

市民經常有錯覺,以為政府是「獨立人士」,故此爭相爭取利益。事實卻是,羊毛出自羊身上,「完善的退休保障」變成費用高昂、投資限制煩多的強積金、「全民享用的醫療制度」亦可能變成懲罰健康的「強醫金」。再來要求政府加大資助有關子女的服務,恐怕要供「強子女金」的日子不遠。


修改版9月3日刊於蘋果日報論壇

more on
自由市場blog

2007年9月1日 星期六

青春大概相似

今天看過貽興王的文章,甚有同感。或者,不同人的青春,大概相似。還有,王貽興跟林夕現在逢星期五、六、日於蘋果寫專欄,挺好的。


保守

三十大關像門檻漸漸明晰地立在眼前,不用多久,我已經失去了習以為常的優勢,不得不學習另一種直立行走的姿勢了。原來我也終於到了對自己坦誠的年紀,這幾年的經歷令我學懂不再扭曲勉強自己,懂得愛上自己的缺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對於而立之齡,我是乍驚乍喜誠惶誠恐的,喜的是自己原來並不是那些心智遲熟的高齡嬰孩,惶惑卻因為自己漸漸變得保守。不,不是害怕接受新事物,不是沒有面對挑戰的勇氣,而是,令自己重視動容的不再是新觀念新世界的刺激,而是那些忽略了的常被目為古老傳統的東西了。


以往對於肥皂劇往往不屑一顧,多望幾秒都覺得玷污了眼睛荼毒了思想,只有那些前衞藝術實驗電影才是我那杯茶,它們是拯救世界的利器,是對抗媚俗庸碌的神聖武器。然而漸屆而立之年,我慢慢發覺自己開始對那些人生典型尋常的事物動容,不管劇情合理與否,哪管演技夠不夠動人,只要關於失戀關於親友死亡自己已經首先動容,眼眶自動濕潤,《命運自選台》我看得鼻子酸紅,《搞咩鬼衰鬼上帝》也不覺眼眶一熱。換了是幾年前的我,會訕笑《命運》結局的陳套,會為《上帝》的平鋪直敘而冷笑,但如今我卻不會了。我感動的已經不再是那些畸零扭曲新穎超脫的情感與人生,而是生命最簡單的東西,像家庭,像初戀,像恩惠和寬恕,像健康與平安,或者珍惜眼前人與物。也許是我已經積累了足夠的經驗,無論眼前影像如何都足以喚起所有共鳴記憶,又也許,人活到某年紀,就已經清楚自己來這世界走一趟究竟是為了什麼。如果以往我追求的是山顛那遙遠的結果,那麼,現在我學懂的,應該是珍惜並享受當下腳掌踏在沙石上的過程。
對不起,這頓悟,好像也不免典型了點保守了點,嗯?


轉載9月1日蘋果日報名采

千里送‧生日快樂

雪:

生日快樂。

努力在法國體驗生活,我們會在香港全天候支援,包括代祝生日。晚上聚會的照片、妳的生日蛋糕,已由方男記下;菜浸豬潤、鹽焗雞、椒鹽尤魚、炸藕餅、涼瓜炒蛋、梅菜肉餅,給脾胃否﹖

剛學了中文打字的李秀送給妳的祝賀:

x祝你福壽與天 , 慶賀你生晨快樂!
年年都有今日, 歲歲都有今朝!
x喜你,x 喜你!
祝Ellen身體健康, 永遠開心快樂, 回來減肥成功 (哈哈!)


x是恭(tcp),相信她已經盡了力,可能打了一整天。

座右銘

火雞最好味的時候,就係未食和食第一啖之間 - 麥兜

It is not from the benevolence of the butcher, the brewer or the baker that we expect our dinner, but from their regard to their own interest. - Adam Smith

I disapprove of what you say, but I will defend to the death your right to say it - Volta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