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1日 星期六

青春大概相似

今天看過貽興王的文章,甚有同感。或者,不同人的青春,大概相似。還有,王貽興跟林夕現在逢星期五、六、日於蘋果寫專欄,挺好的。


保守

三十大關像門檻漸漸明晰地立在眼前,不用多久,我已經失去了習以為常的優勢,不得不學習另一種直立行走的姿勢了。原來我也終於到了對自己坦誠的年紀,這幾年的經歷令我學懂不再扭曲勉強自己,懂得愛上自己的缺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對於而立之齡,我是乍驚乍喜誠惶誠恐的,喜的是自己原來並不是那些心智遲熟的高齡嬰孩,惶惑卻因為自己漸漸變得保守。不,不是害怕接受新事物,不是沒有面對挑戰的勇氣,而是,令自己重視動容的不再是新觀念新世界的刺激,而是那些忽略了的常被目為古老傳統的東西了。


以往對於肥皂劇往往不屑一顧,多望幾秒都覺得玷污了眼睛荼毒了思想,只有那些前衞藝術實驗電影才是我那杯茶,它們是拯救世界的利器,是對抗媚俗庸碌的神聖武器。然而漸屆而立之年,我慢慢發覺自己開始對那些人生典型尋常的事物動容,不管劇情合理與否,哪管演技夠不夠動人,只要關於失戀關於親友死亡自己已經首先動容,眼眶自動濕潤,《命運自選台》我看得鼻子酸紅,《搞咩鬼衰鬼上帝》也不覺眼眶一熱。換了是幾年前的我,會訕笑《命運》結局的陳套,會為《上帝》的平鋪直敘而冷笑,但如今我卻不會了。我感動的已經不再是那些畸零扭曲新穎超脫的情感與人生,而是生命最簡單的東西,像家庭,像初戀,像恩惠和寬恕,像健康與平安,或者珍惜眼前人與物。也許是我已經積累了足夠的經驗,無論眼前影像如何都足以喚起所有共鳴記憶,又也許,人活到某年紀,就已經清楚自己來這世界走一趟究竟是為了什麼。如果以往我追求的是山顛那遙遠的結果,那麼,現在我學懂的,應該是珍惜並享受當下腳掌踏在沙石上的過程。
對不起,這頓悟,好像也不免典型了點保守了點,嗯?


轉載9月1日蘋果日報名采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真巧, 這一日登了這篇文章.

不知是否到了而立之年想法都會有些像,因為這陣子我確實也有想過無謂再扭曲勉強自己,取而代之是要接受自己.

常常很想自己可以變成個怎樣怎樣的人,聰明一點,懂得交際一點,外向一點,高一點,瘦一點,靚一點...等等.這幾個月空閒時間多,更清楚看到和感受到自己是個怎樣的人,知道改變是很難,而勉強自己去做一件其實是做不到的事,最終也是令自己不快樂.所以,倒不如接受自己.優點也好,短處也好,自己接受了自己,整個人都可以鬆一口氣.
當然,這是要學習的.

p.s.大學時,即遠古之時,在錢穆圖書館某暗角發現過林夕先生的一本散文,借了並看了一篇,記憶中的確好看.內容全部忘記除了一篇關於"好心有好報"的文章.印象之所以深刻是因為作者不喜歡這句話,他覺得幫人就是幫人,為什麼要在幫人的時侯想到是可以令自己有好報.
同意之至,所以至今難忘.

座右銘

火雞最好味的時候,就係未食和食第一啖之間 - 麥兜

It is not from the benevolence of the butcher, the brewer or the baker that we expect our dinner, but from their regard to their own interest. - Adam Smith

I disapprove of what you say, but I will defend to the death your right to say it - Volta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