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31日 星期六

愛國人,還是愛自己﹖

日本擬以軍機運送救災物資到中國,卻遭到一些網民和團體反對

不錯,日本曾經殘殺國民,感覺上社會至今仍然反省不足。可是,四川有災、國民受苦,這些甚麼軍機不軍機實顯得微不足道。如果家人不幸急病,在場伸出援手的正是世仇不共戴天的人,你會接受與否,應該視乎你愛家人,還是愛自己的面子。

愛國的人,究竟是愛國民,還是愛自已在「國家招牌」之下的面子﹖

師兄﹖

剛獲委任為運輸及房屋局副局長 的經濟日報總編輯邱誠武,原來是荃濟出品,小手編輯跟敝校千絲萬縷的關係,看來非止男女之間。

在下就讀之時,敝校校風非常自由開放,最為人所樂道的,非容許以短褲、波鞋作校服莫屬。當年聽閒,昔日高中學生更能於空堂之時,出外喝茶聊天。如此自由校風,訓導主任曾戲言敝校專出兩種人物,能使同學從無「被撩」之憂:警察與社團中人是也。

校風自由開放,同學卻無不以學校為傲。無論何等人物,穿起校服從不口出粗言、手執香煙,以免有損校譽。閒來之時,更會做出全班參加千六米賽跑(當然是接近半班包尾了)的傻事來。

當年從來只知陳建穎為「著名校友」,細看之下,原來還有不少。

2008年5月26日 星期一

揾工

畢業在即,是時候「再就業」。難度在於,已有七年工作經驗的我,又要在畢業後歐遊一月,願意呆等的僱主相信少之又少;根據過往經驗,三個月的通知期,已令不少僱主卻步。可是,要是在歐遊之後才啟動程序,生活、精神壓力倒也不少。

已有一個工作機會,是教書的,只是教書這種「一入侯門深似海」的感覺,實在太不舒服。

四平八穩的,肯定是重投銀行工作;問題就是,這樣人生未免太四平八穩了。

意向者,不單就是興趣如是簡單,還有是生活需要、發展等等。這個朋友真好,彷似注定只做一種職業。

瀝血行程

籌備歐洲大冒險,真的累透,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得以下較為詳細行程,有經驗之士,還請賜教。

英國-倫敦
1. 抵步
2. 市內遊白金漢宮、大笨鐘、國會、西敏寺、London Eye等
3. 市內遊Tower of London, London Bridge, 大英博物館等
4. 格林威治(Greenwich)
5. 石柱群(Stonehenge)
6. 牛津(Oxford)

法國-巴黎
7. 乘坐Eurostar從倫敦到巴黎
8. 市內遊凱旋門(Arc de Triomphe)、香榭麗合大道(Ave de Champs-Elysees)、羅浮官(Musee de Lourve)等
9. 市內遊鐵塔(La Tour Eiffel)、聖母院(Notre Dame)、龐比度(Centre Prompidou)等
10. 市內遊聖心教堂(Sacre Coeur)一帶
11. 市內遊梵爾賽宫(Versailles)

法國-阿維農(Avignon)
12. 乘坐TGV從巴黎到阿維農
13. 市內遊教皇宫殿(Palais des Papes)、斷橋(Pont St Benezet)等
14. 乘坐長途巴士往Coustellet參觀薰衣草博物館(Musee de la lavande)
15. 往阿里斯(Arles)遊羅馬競技場(Les Arenes)、梵高紀念館(Espace Van Gogh)等
16. 往馬賽(Marseille)遊舊港(Vieux Port)、聖母院(Basilique de Notre Dame da la Garde)等
17. 往尼姆(Nime)遊古羅馬水道橋(Pond du Gard)等

瑞士-伯恩(Bern)
18. 乘坐TGV從阿維農到日內瓦,小遊日內瓦後坐火車到伯恩
19. 往Interlaken、少女峰(Jungfraujoch)

瑞士-策馬特(Zermatt)
20. 乘坐火車從伯恩經Brig到策馬特,時間許可可以坐火車往葛拉掘(Gornergrat)或 吊車往馬特雄峰(Matterhorn)

瑞士-蘇黎世
21. 乘坐冰河列車(Glacier Express)住庫爾(Chur),後往蘇黎世留宿
22. 往琉森(Luzern)遊覽

德國-慕尼黑
23. 乘坐火車從蘇黎世到慕尼黑
24. 往富森(Fuzzen)遊天鵝堡
25. 往奧斯堡(Ausburg)遊覽

德國-高本斯(Koblenz)
26. 乘坐火車從慕尼黑到法蘭克福,小遊法蘭克福後往高本斯
27. 坐船往高琴(Cochem)
28. 往海德堡(Heidelberg)遊覽
29. 往提雅(Tier)遊覽
30. 往法蘭克福回香港

2008年5月22日 星期四

楊社長懷康

記憶之中,《壹週刊》成為必讀,主要由於張五常教授與楊懷康先生兩個專欄。成為慣性讀者之後,進而求其前作,張教授的《賣桔者言》跟楊懷康先生的《經濟學千禧大疑案》(與侯運輝及梁海國合著)從此常伴左右。

感謝蕭兄介紹,得與楊社長午膳,全屬意料之外。跟蕭兄、楊社長閒談,所談古今中外之事,多有不識,實在汗顏。舉頭望書架,大學用書之外,無非李天命、張五常大作及其他歷史雜學,實與兩位前輩所去甚遠。「好好讀書」之意,實非在於紙上成績。

蕭兄說笑要「引見」大教授,能見大教授固然喜出望外,只是所學如此不濟,試問如何敢見﹖

2008年5月19日 星期一

哀悼‧口號

今天下午,228,全國靜默無言,為災民祝禱。

可是,我不明白,為甚麼部分北京人士,默哀之後變成激昂口號。明白,災民需要鼓勵;只是,從喊口號的人表情,看見的是中國要人定勝天的盲目,多於對災民的關切。

他們,真的感受到災民失去至親的痛嗎﹖

2008年5月18日 星期日

寒舍

寒舍,三房一廳。為求開放式廚房與廳房雙露台兼而有之,畫則之時花了不少心力,最終廁廚廳與三房各歸一邊。外形初現,感覺有點廳小房大,猶幸格局尚算統一。

有興趣的好友租客,落訂從速。


P.S. 不早不遲,業主卻在此時加租。動與靜,費煞思量。

2008年5月15日 星期四

原來,有人看

為報章、學會行文,是孤獨之事,經濟是沉悶科學(dismal science),自己文筆不精,難以化腐朽為神奇。即使身邊好友,沒有幾個留意此等文章。

今日竟然發現,原來有人看。

2008年5月14日 星期三

地震‧生活

中國四川於5月12日發生大地震,死傷枕藉。翌日,新聞報導緊貼事件發展;另一邊廂,財經新聞分析地震影響、受惠行業,及對經濟增長、通脹、宏觀調控的影響。當然,不同人士各守其位,畢竟生活仍要繼續,自己也是同樣吃飯、聚會,但是感覺是有點怪;世界的一地哀鴻遍野,另一地却仍然藍天白雲。

記得911當晚,看著重覆的畫面,看得發呆。翌日,起床、更衣、坐車、上班,途中感覺也是怪怪的,世界一地發生如此大事,我所做的卻是提起公事包、繼續在電腦前打字,當日整天都覺空白一片。明白這種想法幼稚得很,因為其實世界每時每分都有災難、人禍,四川地震與911,不過是較多報導而已。

只是,災難慘況跟形形役役的對比,畢竟太強烈。

********************************************

莫論是真是假,感覺上中國的當代領導人,的確是心繫於民。就如温總對於空降救災受天氣所阻的一段說話:

"我就一句話,是人民在養你們,你們自己看着辦。"

正如蕭兄滿章所言,無矯情造作、無樣板官腔,卻是一語中的。

願 天佑災民。

2008年5月7日 星期三

三十一

近來正為論文忙著,又帶病在身,但還是要寫此文,因為這篇是用來給大家留下祝福語的(是否有點無賴﹖或是過於自信﹖)

人生七十古來稀,加上如盧盧(是盧冠廷,不是好友盧俊)所說,現在的世界充滿致癌物質,六十應該差不多了;三十一,便剛 好可以「回顧半生」。

其實,沒有甚麼好回顧,因為沒有甚麼大成就。事業,沒有飛黃騰達,但確是一帆風順。曾經很接近「一步登天」,可是做不到「表裡不一」;工作一事一物,即使(將來的)兒子在旁,亦可照作如儀,這就是我的陽光測試。當然,深信世間確有伯樂,只是機會難逢。

曾經很看重結果,這些CPA、CFA和兼讀碩士都是達到結果的步驟。後來,明白結果不只為人力,更重要的是結果本身所帶來的興奮,原來很短暫。於是臨近三十,開始重視過程,深感來日臨終之時,所後悔者非為沒有甚麼成就,而是沒有努力爭取喜歡之事;於是年過三十,卻是身在校園。

兩年以降,學術之路已經意興闌珊,但是其間所作之事,確然新鮮有趣;認識很多良師益友、寫了很多文章、偶爾還會上上電視電台、到過立法會咨詢、成了補習天王,畢竟也有文章上了學術期刊。自知不是甚麼亮麗的成就,對我而言,仍是精彩經歷—或許我的人生,就是精彩不亮麗。

想法變了,有些事卻是十年不變:

十年,仍然愛著同一個人;
十年,身邊仍有這些好友;
今天吃飯,赫然發現,原來仍然身穿十年前的這件風衣……

2008年5月2日 星期五

奧運‧隨想

正看著奧運聖火在香港傳遞,奧運是世界盛事,聖火出現香港街頭,心情也有點興奮。

聖火傳遞在各國均生事端,香港的只屬小巫見大巫。藉奧運提出其他議題抗議,個人認為實非必要;不是這些議題不能、不應抗議,而是若然真心爭取,根本毋須藉奧運表達。對於這些衝擊火炬手的行為,更感不滿,不少火炬手只是社會人士,與抗議議題根本無關。

抗議雖非必要,但中央、香港政府,甚至支持奧運人士其實亦毋須對於抗議人士過於介懷,對於不同意見者待之以禁止入境、叫囂圍堵,實在難看。過於嚴密的保安亦有損聖火傳遞的意義,忽發奇想,其實不作保安,即使有人成功搶奪聖火,隨行可以以後備火炬補上,不見得有損市民對於奧運的熱情,根本毋須將一國之尊嚴,附於一件死物。真心相信,搶奪火炬者其實最怕真的成事,因為不知如何處理是也!

座右銘

火雞最好味的時候,就係未食和食第一啖之間 - 麥兜

It is not from the benevolence of the butcher, the brewer or the baker that we expect our dinner, but from their regard to their own interest. - Adam Smith

I disapprove of what you say, but I will defend to the death your right to say it - Volta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