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3日 星期二

邏輯測試

報章標題和部分內容:

室內禁煙 煙稅增加 吸煙人數減 支數卻微增

統計處 2007年 12月至 2008年 3月期間,委託私營公司進行調查,結果發現本港吸煙人士約 75.5萬人,當中 68萬人每日吸煙,佔全港 15歲及以上人士 11.8%。每日吸煙者的比例在 1993年至 2008年 15年間逐步下降,由 1993年 14.9%,降至 11.8%。有每日吸煙習慣的以中年人士為多,達 15.3%,在 15至 19歲人士中最低,只有 2.4%;男性比例為 20.5%,遠高於女性 3.6%。

全文在此

假如台端未能於30秒內找出文中問題,以後讀報時敬請加倍留神。

窗簾

看見朋友薯淘之家漸已成形,想起一幅舊照。這是寒舍剛入住之時一景,各物依舊,只是整潔全非。

2009年6月16日 星期二

勇氣

對於正生書院事件,不敢斷言誰是誰非。雖然個人支持正生書院,但居民主觀認為院校影響他們生活,很難簡單地說是他們不對。這是一件難過的事情。因為事情這樣開始,即使正生書院最終成功取得校址,難免仍然要面對一個不友善的環境。

值得開心的是,正生書院的年青人在事件中表現了無比的勇氣。他們敢於面對鏡頭、敢於接受訪問,這樣表示他們無意以忘記、掩飾作為新開始的階級。相反,他們敢於面對過去,亦並無為過去而感到難堪。這樣代表他們業已成長,可以擁有過去經歷,同時可以面對社會、重新開始。

書院的負責人的功勞應該太大。在雜誌訪問之中,記得是他強調書院學生毋須打格。在討論過程之中,無論對方態度如何,他也是不慍不火的參與。學生的表現,應該是負責人身教的結果。

事情的開局,應該令到正生書院沒有贏的機會,但看到學生的表現,現在不會存在輸的可能。

2009年6月3日 星期三

六月四日

我所堅持的事不多,但每年六月四日,我會重溫當年事件的圖像。特別是今年,對事件持不同看法的聲音高漲,我把不同人的意見看了一遍,甚至把政府方面發放的錄像也看過了。

有人認為事件是為了大局著想,避免了政局動盪、也避免了民生受到動盪所帶來的影響。也有人認為,學生要為事件負上責任,事件背後甚至充滿各式各樣的權力鬥爭。我想說的是,即使我把所有這些論調照單全收,我的重點卻是政府在事件上的而且確動用了過分武力、造成大量人民的傷亡,而政府卻迴避至今。當然,這些傷亡的數字比不上歷史上的大屠殺,但屠與不屠,或許在受害一方的對抗方式多於人數。

我看、我思、我寫,不為甚麼,只為對著下一代時不會面紅。

座右銘

火雞最好味的時候,就係未食和食第一啖之間 - 麥兜

It is not from the benevolence of the butcher, the brewer or the baker that we expect our dinner, but from their regard to their own interest. - Adam Smith

I disapprove of what you say, but I will defend to the death your right to say it - Volta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