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21日 星期三

把電影業連根拔起的「電影發展基金」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孟子‧公孫丑上)

香港政府於財政預算案中建議,成立一個3億元的基金,幫助解決電影製作的融資和人才缺乏問題。按照李國章局長不能以公帑資助牟利幼稚園的理論,我差點以為政府打算把整個電影業「收歸國有」。

香港是一個世界金融中心,到處都是身經百戰的商家,實在很難理解有利可圖的項目會出現「融資」困難;香港人向來以適應能力強見稱,大有可為的行業又怎會有「人才缺乏」的問題(如果電影業界認為香港人是力有不逮的話,輸入專才又如何)﹖在香港,從來都是行業前景吸引著資金和人才,政府口中所指的「融資和人才缺乏問題」,只不過是商家和香港勞動力市場在衡量過回報和風險後的自然現象罷了。

雖然香港電影業產量日趨下降,但仍然不乏佳作,電影業雖小而美。現在,「電影業基金」卻以公帑資助這些商家本來不願意投資的電影,這些「資助電影」勢必與「無資助電影」爭奪演員、電影製作人員、場地等資源,令製作成本上升。「資助電影」更可以來一個割價傾銷(當然,割出來的是香港市民的血汗錢),與「無資助電影」爭奪市場。製作成本上升、市場份額減少,這種情況難保不會把原來投資於電影業的商家逼出市場,令整個電影業變成「資助電影」的天下,出現「劣片」(至少在風險上而言)驅逐「良片」的現象。

電影發展最需要的是創意,而政府資助向來都是自由創作的敵人,由香港電台、幼稚園到大學,又有哪個受資助的機構不是受政府「監管」的﹖根據報章報導,被問及電影題材若涉及諷刺政府,會否影響政府資助時,王永平強調對題材盡量採取開放態度。「盡量」而已,對政府而言,對教育學院教師的批評文章,亦可能已經「盡量採取開放態度」。

揠苗助長,「無益」事小,「害之」事大。宋人以自己的勞力,拔自己的苗,自作自受而已。如今政府慷市民之慨,拔「良片」的根,又豈止害人害己﹖市場就像一個不倒翁,你推她一下,她便會作出相應的反彈以回復平衡,不是以長官意志,便可任意擺布的。

3月20日刊於蘋果日報論壇

沒有留言:

座右銘

火雞最好味的時候,就係未食和食第一啖之間 - 麥兜

It is not from the benevolence of the butcher, the brewer or the baker that we expect our dinner, but from their regard to their own interest. - Adam Smith

I disapprove of what you say, but I will defend to the death your right to say it - Voltaire